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中职部
2023级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
专业代码:150200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生或具备同等学力者。
三、学制
基本学制:3年
四、职业面向
表1职业面向一览表
 
  
   | 所属专业大类 (代码) | 所属专业类 (代码) | 对应行业 (代码) | 主要职业类别 (代码) | 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 | 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举例 | 
  
   | 教育与体育大类(77) | 体育与健康(150200) | 瑜伽健身 综合有氧健身 健身场馆服务与管理   | 体育专业(040207T) | 1.社会体育指导员 2.体育场地工 3.保健按摩师 4.营养配餐员 5.康乐服务员 6.游泳救生员 7.场馆专业器械维护员 8.健身场馆顾问 9.综合健身教练 | 1.社会体育指导员(初级) 2.体育场地工 3.保健按摩师(中级) 4.营养配餐员(中级) 5.游泳救生员   |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休闲体育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体育素质,掌握休闲体育等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1.职业素养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4)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1-2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1-2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2.专业知识和技能
(1)了解我国体育运动和体育产业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掌握运动人体科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学科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能指导大众进行科学的体育健身和休闲娱乐;  
(3)具有从事休闲体育服务、组织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4)能有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体育鉴赏能力;
(5)能使用、维护和简单的维修体育器械。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
(一)公共基础课程
1.必修课程
 
  
   | 序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目标、内容和要求 | 课时 | 
  
   | 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大纲》开设 | 34 | 
  
   |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教学大纲》开设 | 36 | 
  
   | 哲学与人生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开设 | 36 | 
  
   | 职业道德与法治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开设 | 36 | 
  
   | 2 | 语文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开设 | 178 | 
  
   | 3 | 数学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开设 | 142 | 
  
   | 4 | 英语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开设 | 142 | 
  
   | 5 | 历史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学大纲》开设 | 70 | 
  
   | 6 | 信息技术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开设 | 140 | 
  
   | 7 | 体育与健康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开设 | 178 | 
  
   | 8 | 公共艺术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教学大纲》开设 | 36 | 
 
(二)专业(技能)课程
1.专业核心课
 
  
   | 序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目标、内容和要求 | 参考学时 | 
  
   | 1 | 休闲体育概论 |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的掌握时尚休闲运动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正确地把握在体育学科中,时尚休闲运动文化给世界带来的影响以及在今后世界体育总体的发展趋势等。 | 68 | 
  
   | 2 | 运动解剖学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正常人体各器官形态结构的知识,掌握与体育运动联系最为密切的运动系统各器官形态结构的特点、关节的机械运动规律、运动的主要肌群、以及发展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等素质的基本原理。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各器官的影响和对外部特征的影响。重视运动技术的解剖学分析方法,为分析人体动作,发展力量和柔韧性等运动训练方案制订,为运动技术诊断、运动损伤预防和运动选材等方面。 | 54 | 
  
   | 3 | 运动生理学 |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较好地掌握人体正常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和运动训练对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影响,同时用来指导运动训练实践。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后续课程和毕业后从事运动训练指导打下必要的生理学基础。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指导运动训练的能力、技能,并初步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并适当介绍本学科的最新进展。 | 90 | 
  
   | 4 | 体育保健学 | 通过对体育保健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影响人体生命活动的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以及学校体育要使学生终身受益的要求,掌握人体保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人体在体育运动中的保健规律和措施,掌握不同性别、不同年阶段人群的体育保健特点和要求为从事体质与健康教育工作、指导人们从事符合生理规律的运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有关知识与技能。 | 68 | 
  
   | 5 | 学校体育 学 | 本课程要使学生掌握学校体育的基本原理、方法与概念体系,掌握体育教师必备的体育教学、开发体育课程,指导开展体育锻炼以及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技能。 | 34 | 
  
   | 6 | 体育市场营销学 | 进一步认识体育作为一种社会 现象所具有的经济属性,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市场发展的基本特征,拓宽思路,思考体育发展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了解和掌握体育市场营销的基本内容及体育市场经营的特点和规律。 | 124 | 
  
   | 7 | 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 | 本课程要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市场发展状况以及体育市场经营与管理的一-般理论,了解体育产业性质和经济功能及国内外体育市场发展动态,掌握体育市场中各类经济活动的本质、特点及运行规律,为培养体育装备产品研发人员、经营与管理人员及其它相关人才奠定理论基础。 | 72 | 
  
   | 8 | 私人健身教练理论与实践 | 培养掌握健身训练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够在各种健身俱乐部从事运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管理型人才。 | 144 | 
 
 
 
 
2.专业(技能)方向课
 
  
   | 序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目标、内容和要求 | 参考学时 | 
  
   | 1 | 瑜伽健身 | 使学生了解瑜伽健身运动发展及现状,掌握该运动项目的技术,强化技术训练,普及教练知识,具备该项目的教学和健身能力。 | 180 | 
  
   | 2 | 武术 | 使学生了解武术运动发展及现状,掌握武术基本动作,掌握简单的武术套路。 | 126 | 
  
   | 3 | 跆拳道 | 使具备跆拳道运动员的基本身体素质,具备跆拳道运动员的基本心理素质,掌握跆拳道正面技术,掌握跆拳道转体技术,掌握跆拳道复合技术。 | 108 | 
  
   | 4 | 健身场馆与服务管理 | 使学生了解健身场馆与服务管理发展及现状,掌握各类体育场馆的规格和运行方法和方式,对各类赛事合理进行安排。 | 72 | 
  
   | 5 | 健身器材使用与指导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练掌握器械健美的主要技术,并具有较高水平的示范和讲解能力。 | 72 | 
  
   | 6 | 健身操 |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健美操的基本理  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掌握动作编排的基本原则,培养  学生的表演能力、身体协调能力和编排能力,在健美操教学  过程中,结合专项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享受集体荣誉的快乐。 | 72 | 
  
   | 7 | 综合有氧健身 | 较系统的学习有氧健身运动概述、技术原理、教学训练方法及场地理论知识。掌握有氧健身的基本技术和组织教法。掌握综合有氧健身的基本动作和简单的武术套路。 | 180 | 
 
(三)实训实习课程
1.专业(综合)实训
本专业综合实训方式包括以项目实训、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方式进行、以和学生技能证书考核要求结合进行。时间安排上结合课程的进度,每个学期都有一定的课时安排,还有部分课时安排在第5学期。技能考证是以国家相关部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认证的职业技能证书为主。技能考证实训就是针对考证内容进行专业的理论以及实操训练。
 
2.专业(毕业)实习
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实行工学交替或分阶段安排学生实习,与实习单位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和制度,共同培养,共同管理。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是本专业最后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要认真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保证学生毕业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通过企业顶岗实习,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企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与职责权限,能够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学会与人相处与合作,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就业观。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一)基本要求
1.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考试复习和实训),累计假期12周。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每学期教学周18周,复习、考试2周。校外实习一般按每周30小时(1小时折1学时)安排。三年总学时约为3000—3300学时。
2.实行学分制,原则上一般以16—18学时计1学分,入学教育(军训)、校外实习、毕业教育等活动,以1周为1学分,三年制毕业总学分不得少于170学分。
3.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允许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按实际情况调整课程开设顺序,但必须保证学生修完本方案确定的公共基础课程的必修内容和学时。
4.专业技能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其中认知实习可安排在第一学年,毕业实习(岗位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原则上累计总学时约为半年。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
5.课程设置中应设选修课,其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10%。
(二)课程结构表(学分统计表)
 
  
   | 项 目 | 课程 类别 | 第一学年 | 第二学年 | 第三学年 | 累计 | 比例 | 
  
   | 课时 | 学分 | 课时 | 学分 | 课时 | 学分 | 课时 | 学分 | 课时 | 学分 | 
  
   | 必 修 课 | 公共基础课 | 578 | 33 | 414 | 23 | 36 | 2 | 1028 | 58 | 33.2% | 36.0% | 
  
   | 专业课 | 402 | 23 | 594 | 33 | 432 | 24 | 1428 | 80 | 46.2% | 49.7% | 
  
   | 选修课 |   |   |   |   | 36 | 2 | 36 | 2 | 1.2% | 1.2% | 
  
   | 实践课程 |   |   |   |   | 600 | 21 | 600 | 21 | 19.4% | 13.1% | 
  
   | 累计 | 980 | 56 | 1008 | 56 | 1104 | 49 | 3092 | 161 | 100% | 100% | 
 
(三)教学活动周数分配
 
  
   | 
         内 容   学 期 | 枝校内课堂教学 | 入学教育及军训 | 校内集中实训项目 |    认识实习 | 毕跟岗实习 | 顶岗(毕业)实习 | 毕业教育 |   机   动 | 复习考试 | 寒暑假 寒 | 合   计 | 
  
   |   |   | 专业综合实训 | 技能考证训练 | 
  
   | 一 | 17 | 1 |   |   |   |   |   |   |   |   | 1 | 1 | 4 | 24 | 
  
   | 二 | 18 |   |   |   |   |   |   |   |   |   | 1 | 1 | 8 | 28 | 
  
   | 三 | 18 |   |   |   |   |   |   |   |   |   | 1 | 1 | 4 | 24 | 
  
   | 四 | 18 |   |   |   |   |   |   |   |   |   | 1 | 1 | 8 | 28 | 
  
   | 五 | 18 |   |   |   |   |   |   |   |   |   | 1 | 1 | 4 | 24 | 
  
   | 六 |   |   |   |   |   |   |   |   | 18 | 1 | 1 |   | 8 | 28 | 
  
   | 合计 | 89 | 1 |   |   |   | 18 | 1 | 6 | 5 | 1    36 |      156 | 
 
(注:校内集中实训项目结合本校本专业实际安排,校内课堂教学周数安排也将随之调整)
(四)教学进程安排表
 
  
   | 类别 | 课程 类型 | 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周课时及教学周安排 | 考核方式 | 
  
   | 总学时数 | 1 | 2 | 3 | 4 | 5 | 6 | 考试 | 考查 | 
  
   | 17 | 18 | 18 | 18 | 18 | 18 | 
  
   | 必 修 课 | 公 共 基 础 课 程 | 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2 | 34 | 2 |   |   |   |   |   | √ |   | 
  
   | 2 |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 2 | 36 |   | 2 |   |   |   |   | √ |   | 
  
   | 3 | 哲学与人生 | 2 | 36 |   |   | 2  |   |   |   | √ |   | 
  
   | 4 | 职业道德与法治 | 2 | 36 |   |   |   | 2  |   |   | √ |   | 
  
   | 5 | 语文 | 10 | 178 | 2 | 3 | 2 | 3 |   |   | √ |   | 
  
   | 6 | 数学 | 8 | 142 | 2 | 2 | 2 | 2 |   |   | √ |   | 
  
   | 7 | 英语(考证) | 8 | 142 | 2 | 2 | 2 | 2 |   |   | √ |   | 
  
   | 8 | 信息技术(考证) | 8 | 140 | 4 | 4 |   |   |   |   | √ |   | 
  
   | 9 | 历史 | 4 | 70 | 2 | 2  |   |   |   |   | √ |   | 
  
   | 10 | 体育与健康 | 10 | 178 | 2 | 2 | 2 | 2 | 2 |   |   | √ | 
  
   | 11 | 公共艺术 | 2 | 36 |   |   | 1 | 1 |   |   |   | √ | 
  
   | 小计 | 58  | 1028  | 16  | 17  | 11  | 12  | 2  | 0  |   |   | 
  
   | 必 修 课   | 专 业 核 心 课 程 | 12 | 休闲体育概论 | 4 | 68 | 4 |   |   |   |   |   | √ |   | 
  
   | 13 | 运动解剖学 | 3 | 54 |   |   | 3 |   |   |   | √ |   | 
  
   | 14 | 运动生理学 | 5 | 90 |   |   |   | 3 | 2 |   | √ |   | 
  
   | 15 | 体育保健学 | 4 | 68 | 4 |   |   |   |   |   | √ |   | 
  
   | 16 | 学校体育学 | 2 | 34 | 2 |   |   |   |   |   | √ |   | 
  
   | 17 | 体育市场营销学 | 7 | 124 | 2 | 5 |   |   |   |   | √ |   | 
  
   | 18 | 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 | 4 | 72 |   |   |   |   | 4 |   | √ |   | 
  
   | 19 | 私人健身教练理论与实践 | 8 | 144 |   |   | 2 | 2 | 4 |   | √ |   | 
  
   | 小计 | 37 | 654 | 12 | 5 | 5 | 5 | 10 | 0 |   |   | 
  
   | 专 业 技 能 课 程 | 20 | 瑜伽健身 | 10 | 180 |   | 6 | 4 |   |   |   |   | √ | 
  
   | 21 | 武术 | 7 | 126 |   |   | 4 | 3 |   |   |   | √ | 
  
   | 22 | 跆拳道 | 6 | 108 |   |   |   | 2 | 4 |   |   | √ | 
  
   | 23 | 健身场馆与服务管理 | 4 | 72 |   |   |   |   | 4 |   | √ |   | 
  
   | 24 | 健身器材使用与指导 | 4 | 72 |   |   |   | 4 |   |   | √ |   | 
  
   | 25 | 健身操 | 4 | 72 |   |   |   |   | 4 |   |   | √ | 
  
   | 26 | 综合有氧健身 | 10 | 180 |   |   | 4 | 2 | 4 |   |   | √ | 
  
   | 小计 | 45 | 810 | 0 | 6 | 12 | 11 | 16 | 0 |   |   | 
  
   | 实 践 课 | 27 | 入学教育及实训 | 1 | 30 | √ |   |   |   |   |   |   | √ | 
  
   | 28 | 认知实训 | 1 | 30 |   | 1周 |   |   |   |   |   | √ | 
  
   | 29 | 顶岗实习 | 18 | 540 |   |   |   |   |   | 30 |   | √ | 
  
   | 30 | 毕业教育 | 1 |   |   |   |   |   |   | 1天 |   | √ | 
  
   | 小计 | 21 | 600 | 0 | 0 | 0 | 0 | 0 | 30 |   |   | 
  
   | 选修课 | 就业指导 | 2 | 36 |   |   |   |   | 2 |   |   |   | 
  
   | 合计 | 161 | 3092 | 28 | 28 | 28 | 28 | 28 | 30 |   |   | 
 
说明:本表选修课教学安排,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
八、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1.队伍结构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有关规定、进行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建立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兼比例合理的教师队伍。
2.专任教师的要求
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合格、符合教学实际需要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有2名以上的专业课专任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或社会能工巧匠承担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占专任专业教师数的10~25%。任课教师应为本科(含)以上学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及以上任职资格。专业教师应具备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或者工作经验,具备“双师”素质,对本专业课程有较为全面地了解,具有相关健身房工作经验或实践经历,熟悉健身教练工作流程及岗位技能要求,具备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3.实训指导教师的要求
应具备良好的师德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和应具备过硬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拥有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三级或三级以上),具有较强的指导学习能力,具备参与专业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编撰教材等方面的能力;具备一定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沟通和表达。
4.兼职教师的要求
聘请健身行业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兼职教师,应具有高级(含)及以上职业资格或中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能够参与学校授课、课外活动、讲座等教学活动。
(二)教学设施
1.校内实训基地要求
我校拥有室内、室外体育场地,占地面积达到24216平方米,包括篮球场、网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环境塑胶跑道、健身房、乒乓球房、形体训练室等,其他体育训练设备器材完善,在同类学校中属于较好水平。
学校现有体育场地
 
  
   | 场地面积(平方米) | 备注 | 
  
   | 篮球场 | 6080 |   | 
  
   | 网球场 | 850 |   | 
  
   | 足球场 | 15796 |   | 
  
   | 羽毛球场 | 500 |   | 
  
   | 环形塑胶跑道 |   | 400m | 
  
   | 健身房 | 150 |   | 
  
   | 乒乓球房 | 480 |   | 
  
   | 形体房 | 360 |   | 
  
   | 合计 | 24216 |   | 
 
2.校外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要求
积极联系多家知名企业作为本专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加强和推进校外实训实习力度,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一步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保障实训实习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切身利益。
(三)教学资源
1.教材选用基本要求
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区、市)关于教材选用的有关要求,健全本专业教材选用制度。教材选用科学,体现职业能力培养,体现课改成果。
2.图书文献配备基本要求 "
图书馆配备专业相关图书,订阅相关期刊、杂志。
3.数字教学资源配置基本要求
提供多种形式和多种层次的数字教学资源(比如电子教案、课件、试题习题集、教学微课视频、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能有效支持教学过程;教学资源一般都能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学习终端上使用。
(四)教学方法
为了在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能把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作用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更快的成长,在体育行业专家的指导和健身管理人员的参与下,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根据课程特点推广运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广泛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同时,利用信息化条件及信息化资源,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教学。
对此,为克服不同专业带来的问题,我们将他们进行分组,让每一组的差异性减小,促进他们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并且在专业突出技能的“定向”传授、职业素养的正规化培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主角,做到合作共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五)学习评价
1.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
本专业在突出以提升岗位职业能力为重心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教学与实践内容,构建多元化专业教学评价体系。在原有教师过程评价的基础上,吸纳行业企业和社会有关方面组织参与考核评价,加大企业和行业直接参与评价的力度,将企业和行业的从业标准引入学生学习评价过程中,形成一套适应工学结合、以实操考核为主、体现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课程考核体系。
(1)过程性考核评价
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技能的掌握,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通过完成具体的学习(工作)项目实施的过程来进行评价。具体从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参与项目的态度和职业素养及回答问题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同时,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和人际交往及合作能力、工作任务或项目完成情况、安全意识、操作规范性和节能环保意识等方面来进行考核评价。
(2)终结性考核评价
主要用于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期末考试或实操考核等方式来进行考核评价。
(3)课程总体评价
根据课程的目标与过程性考核评价成绩、终结性考核评价的相关程度,按比例计入课程期末成绩。
2.顶岗实习课程的考核评价
成立由企业(兼职)指导教师、专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或班主任)组成的考核组,主要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劳动纪律、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任务完成等方面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六)质量管理
1.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完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以及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资源建设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通过教学设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达成人才培养规格。
2.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建立健全巡课、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 建立与企业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
3.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并对生源情况、在校生学业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4.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九、毕业要求
学生学习期满,经考核、评价,具备下列要求的,予以毕业:
1.在校期间思想政治操行考核合格;
2.完成学校实施性方案所制定的各教学环节活动,各门课程成绩考核合格;
3.取得实施性方案所规定的通用能力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对应的基本学分;
4.修满学校实施性方案所规定的学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