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中部
2025级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护理
专业代码:720201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生
三、学制
基本学制:3 年
四、职业面向
表 1 职业面向一览表
所属专业大类 (代码) |
所属专业类 (代码) |
对应行业 (代码) |
主要职业类别 (代码) |
主要岗位类别 (或技术领 域) |
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 等级证书举例 |
医药卫生大 类(72) |
护理类 (7202) |
卫生(84) |
内科护士 (2-05-08-01) 儿科护士 (2-05-08-02) 急诊护士 (2-05-08-03) 外科护士 (2-05-08-04) 社区护士 (2-05-08-05) |
临床护理 社区护理 |
计算机一级证 护士资格证 护士技能证 |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珠三角、东莞市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东莞市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 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纪律、敬业精神,具 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具有较系统的从事护理专业相关岗位的基础知识 和综合职业素养,能从事护理相关技术岗位工作的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为高等职业院校输送合格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如下:
1. 素质目标
(1)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坚定拥护中 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4)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勇于奋斗、乐观向上,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
(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2. 知识目标
(1)了解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2)初步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相关知识;
(3)熟练掌握护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一定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
(4)熟练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系统常见疾病的概念、病因、发病机理、健康史、身心状况、辅助检查、治疗原则、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护理评价相关知识;
(5)熟练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系统常见疾病的护理教育及健康促进相关知识;
(6)熟练掌握社区传染病防治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知识;
(7)了解中医、康复及精神科等专科护理知识。
3. 能力目标
(1) 具备为护理对象的身体、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提供整体护理的能力;
(2) 具备能够对常见疾病的病情变化、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及时处理的能力;
(3) 具备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5) 具备规范地开展急危重症的抢救配合,具备一定的突发时间的应急救护能力;
(6) 具备独立进行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指导;
(7) 具备完整记录护理过程的能力;
(8) 会正确使用和维护常用仪器设备;
(9) 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和维护能力。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
(一)公共基础课程
1.必修课程
序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目标、内容和要求 |
课时 |
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大纲》开设 |
36 |
2 |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教学大纲》开设 |
36 |
3 |
哲学与人生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开设 |
36 |
4 |
职业道德与法治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开设 |
36 |
5 |
语文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开设 |
180 |
6 |
数学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开设 |
144 |
7 |
英语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开设 |
144 |
8 |
历史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学大纲》开设 |
72 |
9 |
信息技术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开设 |
144 |
10 |
体育与健康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开设 |
180 |
11 |
公共艺术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教学大纲》开设 |
36 |
12 |
劳动教育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教学大纲》开设 |
72 |
(二)专业(技能)课程
1.专业(基础)课程
序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目标、内容和要求 |
参考学时 |
1 |
内科护理学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内科护理基本知识、 技能; 具备以护理对象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整体护理的工作 方法,全面收集资料,提出护理问题,有效护理干预,准确护 理评价; 学会如何与病人沟通、观察 病情,具备相关的专科 实践 操作能力和对个体、家庭、社区提供社区护理、预防保 健咨询和健康教育的能力。 |
72 |
2 |
外科护理学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明确外科护理工作在医卫生事业 中的地位和作用具备临床外科、手术室、社区 外科护理工作 必备的知识、技能,具有认真负责,同情、 尊重、关爱患者 和团结协作的良好职业道德;突出职业能力、动手能力、综合 素质。 |
72 |
3 |
护理学基础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刻苦勤奋、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学会关心、爱护、尊重病人,养成良好的职业 素质和细心严 谨的工作作风。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来展开理论、知识 与技能的教学活动。突出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会,使学生 能运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运用常用的基础护理技术,对临 床各专科患者进行基础护理。 |
36 |
4 |
老年护理学 |
通过任务驱动、服务驱动来展开知识、技能的教学活动,使学 生能运用护理程序与护理 技能对老年的健康问题、疾病问题 提供服务。 |
36 |
5 |
社区护理学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护生掌握护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 养护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決问题、独立思考和评判性思 维的能力,为学习以护理程 序为框架的各临床护理课程,以 及日后走上社区护理工作岗位,应用护理程序开展整体 护理, 促进病人健康打下坚实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基础。 |
36 |
6 |
职业礼仪与沟通 |
本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职业礼仪素养与沟通能力,使其能够在未来职场中展现出专业、得体的形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高效地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为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36 |
2.专业(技能)课程
序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目标、内容和要求 |
参考学时 |
1 |
实用护理技术 |
通过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 新能力。 |
288 |
2 |
妇产科护理 学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刻苦勤、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学会关心、爱护、 尊重病人,养成良好的职业 素质和细心严 谨的工作作 风。能运用护理程序与护理技能对母婴的健康问题、疾病问题提供服务。 |
72 |
3 |
儿科护理学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运用整体护 理程序的方法,解决儿童及其家属的健康问题,在教学工作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
72 |
4 |
急危重症护 理学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急救护理知识和技术,从生 理心理等方面对急危重症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
36 |
5 |
健康评估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心电图的基本知识,了解常 用影像学检查的应用指征及检查前后的护理,掌握身体状况评 估的方法、内容、结果判断及临床意义,掌握常用实验室检查 的正常参考值及异常结果的临床意义,能正确进行系统全面的 身体状况评估,能熟练进行各种实验标本的采集,能熟练进行 心电图操作并识别 正常心电图,能综合分析评估对象的生理、 心理,社会资料并找出护理问题,能正确书写护理病历。 |
36 |
6 |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的基本知识,了解相 关的卫生常识,提高健康素质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 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
72 |
(三)实训实习课程
1.专业(综合)实训
本专业综合实训方式包括以项目实训、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方 式进行、以和学生技能证书考核要求结合进行。时间安排上结合课程 的进度,每个学期都有一定的课时安排,还有部分课时安排在第 5 学 期。技能考证是以国家相关部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认证的职业技能证书为主。技能考证实训就是针对考证内容进行专业的理论以及实操训练。
2.专业(毕业)实习
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校企合作, 实行工学交替或分阶段安排学生实习,与实习单位共同制定实习计划 和制度,共同培养,共同管理。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是本专业最后 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要认真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 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保证学生毕业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 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通过企业顶岗实习,学生能更深入 地了解企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与职责权限,能够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学会与人相处与合作,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就
业观。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一)基本要求
1.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 40 周(含考试复习和实训)累计假期 12 周。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每学期教学周 18 周,复习。考试 2 周。校外实习一般按每周 30 小时(1 小时折 1 学时)安排。
三年总学时约为 3000—3300 学时。
2.实行学分制,原则上一般以 16— 18 学时计 1 学分,入学教育 (军训)、校外实习、毕业教育等活动,以 1 周为 1 学分,三年制毕业总学分不得少于 170 学分。
3.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允许根据本专业 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按实际情况调整课程 开设顺序,但必须保证学生修完本方案确定的公共基础课程的必修内容和学时。
4.专业技能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其中认知实习可 安排在第一学年,毕业实习(岗位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原则上 累计总学时不超过三个月。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需
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
5、课程设置中应设选修课,其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 10%。
(二)课程结构表(学分统计表)
项 目 |
课程 类别 |
第一学年 |
第二学年 |
第三学年 |
累计 |
比例 |
课时 |
学分 |
课时 |
学分 |
课时 |
学分 |
课时 |
学分 |
课时 |
学分 |
必 修 课 |
公共基础课 |
504 |
28 |
468 |
26 |
72 |
4 |
1044 |
58 |
33.79% |
33.5% |
专业课 |
432 |
24 |
468 |
26 |
360 |
20 |
1260 |
70 |
40.78% |
40.6% |
选修课 |
|
|
|
|
36 |
2 |
36 |
2 |
1.17% |
1.17% |
实践课 |
|
|
|
|
750 |
25 |
750 |
43 |
24.27% |
24.27% |
累计 |
936 |
52 |
936 |
52 |
1218 |
51 |
3090 |
173 |
100% |
100% |
(三)教学活动周数分配
内 容 学 期 |
校内课堂教学 |
校内集中实训项目 |
校内集中实训项目 |
认知实习 |
岗位实习 |
毕业教育 |
机 动 |
复习考试 |
寒暑假 期 |
合 计 |
专业项目实训 |
专业综合实训 |
技能考证训练 |
技能考证 |
一 |
17 |
1 |
|
|
|
|
|
|
|
|
1 |
4 |
24 |
二 |
18 |
|
|
|
|
|
1 |
|
|
|
1 |
8 |
28 |
三 |
18 |
|
|
|
|
|
|
|
|
1 |
1 |
4 |
24 |
四 |
18 |
|
|
|
|
|
|
|
|
1 |
1 |
8 |
28 |
五 |
18 |
|
|
|
|
|
|
|
|
1 |
1 |
4 |
24 |
六 |
|
|
|
|
|
|
|
18 |
1 |
1 |
|
|
20 |
合 计 |
89 |
1 |
|
1 |
18 |
1 |
4 |
5 |
1 28 |
148 |
(注:校内集中实训项目结合本校本专业实际安排,校内课堂教学周数安排也将随之调整)
(四)教学进程安排表
课程 类别 |
课程 类型 |
序 号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周课时及教学周安排 |
考核方式 |
备注 |
总学 时数 |
学时分配 |
1 |
2 |
3 |
4 |
5 |
6 |
考 试 |
考 查 |
理论 |
实践 |
18 |
18 |
18 |
18 |
18 |
18 |
必 修 课 |
公 共 基 础 课 |
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2 |
36 |
36 |
|
2 |
|
|
|
|
|
√ |
|
|
2 |
信息技术(考证) |
8 |
144 |
36 |
108 |
4 |
4 |
|
|
|
|
√ |
|
计算机一级考证 |
3 |
语文 |
10 |
180 |
180 |
|
2 |
2 |
2 |
4 |
|
|
√ |
|
|
4 |
数学 |
8 |
144 |
144 |
|
2 |
2 |
2 |
2 |
|
|
√ |
|
|
5 |
英语(考证) |
8 |
144 |
144 |
|
2 |
2 |
2 |
2 |
|
|
√ |
|
|
6 |
体育与健康 |
10 |
180 |
36 |
144 |
2 |
2 |
2 |
2 |
|
|
|
√ |
|
7 |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
2 |
36 |
36 |
|
|
2 |
|
|
|
|
√ |
|
|
8 |
哲学与人生 |
2 |
36 |
36 |
|
|
|
2 |
|
|
|
√ |
|
|
9 |
职业道德与法治 |
2 |
36 |
36 |
|
|
|
2 |
|
|
|
√ |
|
|
10 |
公共艺术 |
2 |
36 |
36 |
|
|
|
|
|
2 |
|
|
√ |
|
11 |
历史 |
4 |
72 |
72 |
|
|
|
2 |
2 |
|
|
√ |
|
|
12 |
劳动教育 |
4 |
72 |
|
72 |
1 |
1 |
1 |
1 |
|
|
|
√ |
学工办组织实施 |
小计(34.95%) |
58 |
1044 |
792 |
252 |
14 |
14 |
14 |
12 |
0 |
|
|
|
|
必 修 课 |
专 业 基 础 课 程 |
13 |
职场礼仪与沟通 |
2 |
36 |
36 |
|
2 |
|
|
|
|
|
√ |
|
|
14 |
护理学基础 |
2 |
36 |
36 |
|
2 |
|
|
|
|
|
√ |
|
|
15 |
内科护理学 |
4 |
72 |
72 |
|
|
2 |
2 |
|
|
|
|
√ |
|
16 |
外科护理学 |
4 |
72 |
72 |
|
|
2 |
2 |
|
|
|
|
√ |
|
17 |
老年护理学 |
2 |
36 |
36 |
|
|
|
|
2 |
|
|
|
√ |
|
18 |
社区护理学 |
2 |
36 |
36 |
|
|
|
|
2 |
|
|
|
√ |
|
小计(11.65%) |
16 |
288 |
288 |
|
4 |
4 |
4 |
4 |
0 |
|
|
|
|
专 业 技 能 课 程 |
19 |
人体解剖学与胚胎学 |
4 |
72 |
72 |
|
4 |
|
|
|
|
|
|
√ |
|
20 |
实用护理技术 |
16 |
288 |
72 |
216 |
4 |
4 |
4 |
4 |
|
|
√ |
|
护理技能考证 |
21 |
妇产科护理学 |
4 |
72 |
18 |
54 |
|
4 |
|
|
|
|
√ |
|
|
22 |
儿科护理学 |
4 |
72 |
18 |
54 |
|
|
4 |
|
|
|
√ |
|
|
23 |
急危重症护理学 |
2 |
36 |
18 |
18 |
|
|
|
2 |
|
|
√ |
|
|
24 |
健康评估 |
2 |
36 |
18 |
18 |
|
|
|
2 |
|
|
√ |
|
|
小计(16.32%) |
32 |
576 |
216 |
360 |
8 |
8 |
8 |
8 |
0 |
|
|
|
|
实 践 课 程 |
25 |
入学教育及军训 |
1 |
30 |
|
30 |
|
|
|
|
|
|
|
√ |
|
26 |
第二课堂活动 |
8 |
124 |
|
124 |
2 |
2 |
2 |
2 |
|
|
|
|
团委社团组织 |
27 |
岗位认知 |
1 |
30 |
|
30 |
|
|
|
|
|
|
|
√ |
第一学期组织企业参观 |
28 |
岗位实习 |
60 |
1080 |
|
1080 |
|
|
|
|
30 |
30 |
|
√ |
|
29 |
毕业教育 |
1 |
30 |
|
30 |
|
|
|
|
|
1周 |
|
√ |
|
小计(24.27%) |
71 |
1204 |
|
1204 |
2 |
2 |
2 |
2 |
|
30 |
|
|
|
选修课 |
30 |
就业指导 |
2 |
36 |
18 |
18 |
|
|
|
2 |
|
|
|
√ |
|
|
小计(1.17%) |
2 |
36 |
18 |
18 |
|
|
|
|
|
|
|
|
|
合计 |
179 |
3148 |
1314 |
1834 |
28 |
28 |
28 |
28 |
30 |
30 |
|
|
|
说明:本表选修课教学安排,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
八、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1. 队伍结构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和《中等职业 学校设置标准》的有关规定、进行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建立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兼比例合理的教师队伍。
2.专任教师的要求
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合格、符合教学实际需要 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有 2 名以上的专业课专任教师作为专业带头 人,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或社会能工巧匠承担相关专业课程教 学, 占专任专业教师数的 10~25%。任课教师应为本科(含) 以上 学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及 以上任职资格。专业教师应具备护师或高级以上职业资格,具备“双 师 ”素质,对本专业课程有较为全面地了解,具有护理临床工作经 验或实践经历,熟悉护理工作流程及岗位技能要求,具备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3.实训指导教师的要求
应具备良好的师德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本科 及以上学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和应具备过硬的专业实践操 作技能、拥有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三级或三级以上),具有较强 的指导学习能力,具备参与专业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实训基地 建设和编撰教材等方面的能力;具备一定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沟通和表达。
4.兼职教师的要求
聘请护理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兼职教师,应具有高级 (含)及以上职业资格或中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能够参与学校授课、课外活动、讲座等教学活动。
(二)教学设施
1.护理专业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要求
序号 |
实训室名称 |
主要设备设施 |
主要实训项目 |
对应课程名称 |
1 |
护理基础实训室 |
床单位,中心氧 装置等 |
50 项护理基础操作 |
护理学基础 |
2 |
内科护理实训室 |
心电图机,心电 监护仪,等 |
身体检查,测心电 图等 |
内科护理学 |
3 |
外科护理实训室 |
模拟手术台,外 科洗手区等 |
创伤护理,手术器 械识别等 |
外科护理学 |
4 |
妇产科护理实训 室 |
女性骨盆,生殖 器模型,分娩示 教模型 |
胎心监护,分娩模 拟等 |
妇产科护理学 |
5 |
儿科护理实训室 |
婴儿护理模型, 新生儿沐浴设 备,暖箱等 |
新生儿沐浴,婴儿 护理等 |
儿科护理学 |
6 |
健康评估室 |
智能化胸腹检查 教学系统 |
胸腹部检查评估 |
健康评估 |
2. 校外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要求
积极联系多家知名企业作为本专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加强和 推进校外实训实习力度,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一步实现校企 深度融合,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保障实训实习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切身利益。
(三)教学资源
1. 教材选用基本要求
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区、市)关于教材选用的有关要求,健全本专业教材选用制度。教材选用科学,体现职业能力培训,体现课改成果。
2.图书文献配备基本要求
图书馆配备专业相关图书,订阅相关期刊、杂志。
3. 数字教学资源配置基本要求
提供多种形式和多种层次的数字教学资源(比如电子教案、课件、试题习题集、教学微课视频、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能有效支持教学过程;教学资源一般都能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学习终端上使用。
(四)教学方法
为了在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能把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 系的作用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 更快的成长,在行业专家的指导和护理管理人员的参与下,积极组织 专业教师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根据课程特点推广运用“项目引领、任 务驱动 ”的教学模式,广泛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 ”、“仿 真教学 ”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同时,利用信息化条件及信息化资源,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此外,为克服大班制教学的种种问题,积极推动小班分组教学模 式改革,将实训教学岗位分工按照企业的岗位进行模拟分工,将学生 轮流分组分岗,让学生充当小组长,团队合作练习,突出实训技能的 “定向 ”传授、职业素养的正规化培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主角,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 ”一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
(五)学习评价
1.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
本专业在突出以提升岗位职业能力为重心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教 学与实践内容,构建多元化专业教学评价体系。在原有教师过程评价 的基础上,吸纳行业企业和社会有关方面组织参与考核评价,加大企业和行业直接参与评价的力度,将企业和行业的从业标准引入学生学习评价过程中,形成一套适应工学结合、以实操考核为主、体现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课程考核体系。
(1)过程性考核评价
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技能的 掌握,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通过完成具体的学习(工作)项目 实施的过程来进行评价。具体从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参与项目的态度和 职业素养及回答问题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同时,在完成项目过程中 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和人际交往及合作能力、工 作任务或项目完成情况、安全意识、操作规范性和节能环保意识等方面来进行考核评价。
(2)终结性考核评价
主要用于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期末考试或实操考核等方式来进行考核评价。
(3)课程总体评价
根据课程的目标与过程性考核评价成绩、终结性考核评价的相关程度,按比例计入课程期末成绩。
2.顶岗实习课程的考核评价
成立由企业(兼职)指导教师、专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或班主 任)组成的考核组,主要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劳动纪律、工作态 度、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任务完成等方面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六)质量管理
(1)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健全专业教学 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完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实习实训、毕业设计 以及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资源建设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通过教学设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达成人才培养规格。
(2)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 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建立健全巡课、听课、评 教、评学等制度, 建立与企业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
(3)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并对生源情况、 在校生学业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4)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九、毕业要求
学生学习期满,经考核、评价,具备下列要求的,予以毕业:
1.在校期间思想政治操行考核合格;
2.完成学校实施性方案所制定的各教学环节活动,各门课程成绩
考核合格;
3.取得实施性方案所规定的通用能力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对
应的基本学分;